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身边的事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徽王庄镇由来

    信息发布者:庞清池
    2020-03-25 19:59:23   转载
    济开发区赵虎镇接壤,北与前孙镇相连。314省道及陵宁路、陵义路两条市县公路贯穿全境,交通便利。总面积105.5平方公里,耕地面积8.5万亩,辖90个行政村。据古志载明天顺元年,赐王子见沛田,庄邑东境名徽王庄,成华三年徽王就封均册,因归诸民,庄名仍旧。1958年建徽王庄公社,1964年分设官道孙公社,1984年改徽王庄乡、官道孙乡。2000年,撤销徽王庄乡、官道孙乡,合并设立徽王庄镇,徽王庄镇政府驻原徽王庄乡政府驻地。徽王庄镇钟灵毓秀、地灵人杰。早在春秋时期,即有重丘古城,涌现出了吕金芳、乔永德、陆付军等一大批全国优秀模范和知名企业家。徽王庄镇是远近闻名的林果之乡,“玫芗牌”葡萄更是该镇的一张特色名片。凭借临区靠省道的区位优势,该镇调整发展思路,全力打造“休闲生态名镇”,在全镇重点培育生态农果观光区、特色农果种植区、农产品深加工区三大产业区,全镇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。徽王庄的由来据乾隆朝《德州志》记载:“天顺元年,赐王子见沛,田在州境,名徽王庄。成化三年,徽王就封均州府,仍祈德州田。王恕力争,乃归诸民,而庄名仍旧。” 1457年,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,重新登基,改元天顺。是年,将今天徽王庄地分封给其第九子朱见沛,1466年(成化二年),朱见沛被封为徽王,其在德州的田地也就被称为徽王庄,然而朱见沛最终并未设藩德州,而是在河南钧州(今禹州境)设藩,1467年,徽王朱见沛前往封地钧州。仍然想要占据德州的田地,以增饷禄。朝中重臣王恕力争,徽王这才作罢。此田地最终还给德州乡民,徽王庄这个地名却从此保留下来,也就是现在的徽王庄镇。王解王解村位于镇驻地东北2.5公里。明初,高、孟、王、李姓由山东即墨县迁此首居,渐成村落,取吉祥嘉言,明之青龙镇,相传乾隆皇帝东巡经此,夜宿店中。次日行走匆忙,将鞋忘于店中,自此因称忘鞋店,后街路扩展,街易店名称之忘鞋街,谐音,王解街,沿之王解。王解的由来明代永乐初年,鲁北战事频仍,田地荒芜,人民纷纷逃散,千里不闻鸡声。稍后战事平稳,当时的朝廷颁布了移民优惠政策,大批荒地秉待开垦。而这时的胶东即墨人脉旺盛,地少人多,年景十有九饥。饥饿的难民拿着朝廷分发的粮食,钱币,农具,耕牛,一批批来到了辽阔苍凉的鲁北。王解村就是那时迁徙来的移民,因当地土壤肥沃,紧靠水源,所以这个村庄聚集了大量的移民在此定居。在明代是德州有名的重镇。王解村明朝时村名不叫王解。因村庄地势中高两头低洼,像一条弓背蓄势腾飞的巨龙,因此取名青龙镇。青龙镇因马颊河的水运盘活,是当时商品交易装载的集散地,客商必经马颊河青龙镇装载货物,所以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茂兴盛。清朝乾隆初年,乾隆南巡路过青龙镇,在村南的一个寺庙住宿。乾隆微服没有引起人们注意,倒是寺庙里几个心怀不轨的和尚打起了乾隆主意。他们认为乾隆是过路商人,随身的行李里面注定有金银细软,所以想伺机而动。而乾隆皇帝的侍卫们早就看透了他们的用心,为了不扰民暴露身份,没等和尚们下手,他们就半夜离开了青龙镇。离开时由于仓仓促促,遗落了一双乾隆皇帝的龙靴在庙里。青龙镇依此为荣,从此改名忘鞋店,年代久了,便叫白了今天的谐音王解村了。德州“老七镇”之王解王解店在州城东六十里。解之字曰蟹,如《地理志》河东解县及春秋时解扬以地氏姓,竝音为蟹。王解之名不知所出。字学有通俗广雅,求其通广雅俗二端而已。此地今俗称螃蟹河,盖古之徒骇也。汉世九河故迹,北亡八枝,惟徒骇独存,后亦并塞,河乃东徙,此必徒骇。虏流,土人名为虏骇,或称横骇耳,声音相近,转写之讹字成虚虎矣。黄河故道在平原安德之间,即今州境。徒骇河俗称徒河,又讹土河。旧黄河西南自济河接于梁山,北过临邑,曰大土河,又西北至德州界曰土河。此地虽非徒骇本道,自填遏八河,徒骇横流,故地以此名,王解其遗意也。论曰:昔猎闾本谷巤余之聚,亢仇旧谷曼谷九之亭,,若王解者,此类是矣。汉民记滹沱之字,徒可为沱,今俗称螃蟹之河,骇复为解。若闻一知二,亿则屡中矣。出自长河志籍考 卷三蒙斋 田雯编重丘古城存在时间:春秋至东汉(公元前770年至公元220年约1000年)。东汉的应劭说:重丘在安德故城北50里,安德故城在今平原县马腰务,则重丘当是今徽王庄镇王解村一带。《春秋》记载鲁襄公二十五年(公元前548年),齐国曾在这里大会诸侯,齐国之所以“同盟于重丘”,乃是由国内政治形势决定的。齐灵公死。齐国权臣崔杼立齐庄公,齐庄公封崔杼为上卿,并常到崔杼府上饮酒作乐。崔杼的续娶夫人棠姜生得很美,齐庄公通之,崔杼恨之入骨,于是就设计杀了齐庄公。崔杼杀国君,遭到了国人的反对,齐国的太史忠实地记下“崔杼弑庄公”,崔杼就把太史杀了;太史的弟弟复书,崔杼复杀之;少弟复书,崔杼不敢杀了。由此留下了中国史官秉笔直书的美谈。崔杆拥立了齐景公,为了平息国内的反对声浪,就想借“国际”支持,于是就广泛地贿赂各国诸候,把齐国珍藏的祭器、礼器等送给各国诸侯,邀请他们到齐国边界重镇重丘会盟,各国诸侯得了贿赂,顺水推舟,于是就上演了重丘大会盟。《春秋》向来是扬善抑恶的,因各国不分黑白,参加会盟,有同于齐国,于是就用了“同盟”两字,言外之意是各路诸侯臭味相同啊。这就是《春秋》笔法。重丘寻踪康熙年间《陵县志》称陵县“春秋齐重丘地”,清·田雯《长河志籍考》也说“陵县春秋为重丘,齐地”。可是重丘地在何处呢?   清·叶圭绶《续山东考古录》:(笃马河) “自平原东,绝大河故渎,迳平原故城此,亦通谓之笃马河,东北迳安德故城西(今陵县城东南三十里),临齐城 (今陵县城)东,重丘故城(今神头街)西,平昌故城(今陵县东北五十里)北,般县故城(今德平镇东北三十里)北,乐陵故城北,阳信故城南,沾化北入海”。由此引文看重丘,当是今陵县神头镇(街)。查阅谭其骧《中国历史地图集·西汉·兖州、豫州、青州、徐州刺史部》,重丘也是标在今神头镇的位置上。以上两点似乎可以证明,重丘即今神头镇。   可是问题来了,由《汉书·地理志第八上·平原郡》知,平原郡辖有:平原、鬲、高唐、重丘、平昌、羽、乐陵、祝阿、瑷、阿阳、漯阴、杕、富平、安德、合阳、楼虚、龙雒”其中富平是富平侯国,到东汉明帝时,富平又更名为厌次。这里就可以看出,重丘和厌次是西汉时期并列的两个行政建置,它们绝不会重合。而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实物证明西汉厌次就是今神头镇(唐·颜真卿《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碑·碑阴记》:“故厌次城今在平原郡安德县东北二十二里”,安德县即今陵县,东北二十二里正是今神头镇位置;近年出土的东方合墓志铭更证实了神头镇就是东方朔的厌次故里)。既然厌次在汉时是今神头镇,那么,汉时的重丘又怎么可能是今神头镇呢?答案显然应是否定的。   另外,西汉王莽时期曾以 “平原、安德、漯阳、鬲、重丘户万,地方百里,为定安公国”,而到东汉建武三十年,又曾以平原 “之重丘益封济南”(分别见 《汉书·王莽传》、《后汉书·济南安王康传》),由此看重丘和厌次长期并存,也不存在一消一替的可能,因此,重丘和神头镇扯不到一块。   东汉应劭 《风俗通》曰:“安德县北五十里有重丘” (转引自《长河志籍考》),东汉时安德故城在今陵、平两县交界的马腰务村,今属平原县,由马腰务往北五十里,这正是今陵城区徽王镇王解村的位置(由马腰务看神头镇为东北,距离也仅有三四十里路)。   说重丘为王解村,文献资料有二:《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》: “重丘县,汉置,《后汉书·济南王康传》:建武三十年以平原之重丘益济南,而志无此县,盖寻省也。故城在今山东德县东。”   说重丘为王解村,文献资料有二:《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》: “重丘县,汉置,《后汉书·济南王康传》:建武三十年以平原之重丘益济南,而志无此县,盖寻省也。故城在今山东德县东。”   清·田雯 《长河志籍考》: “重丘,春秋齐地,在故陵县,今之德州东”。   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明洪武年间有 “陵、德互易”:在今州城设德州,在原安德县设陵县,且将陵县崇德(今陵县义渡口乡)、明善(今陵县边临镇)两乡割归德州,即把今陵县的边临镇——徽王镇——官道孙——义渡口一带割归德州了,德州后来改称德县,今徽王镇王解村属德县的东部,故《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》讲重丘在 “德县东”;而田雯说得更确切,重丘在 “故陵县,今之德州东”,田雯将陵德互易前后的情况都说到了。再说一点,明清时期的神头镇一直处陵县的腹心之地,它和 “德县东”也扯不到一块,故而重丘故城应是今王解而非今神头镇。 赵春万玉皇庙信奉神灵是百姓善意的皈依,只有一心向善,才能祈求得到平安幸福。相传王解的玉皇庙始建于明末清初,当时一王姓的孩子出门玩耍跑丢了。大人们找遍了整个山东也没找到。在孩子失踪三年后的除夕之夜,他们祈求上天赐福保佑这个孩子,突然听到敲门声传来,他们开门一看是失散的孩子回来了,全家高兴万分。问其究竟,孩子说自己玩迷糊了,流浪到江南跟了一个人家,想家想的整天哭,是一个白发老者看他哭的可怜,就叫他闭上眼晴腾云驾雾把他背回来了。大人和孩子再去找那个老者时,已不见了踪迹。为了感谢神灵的搭救,人们在孩子指认的地方修了一个玉皇庙来纪念,玉皇庙历经300余年的风风雨雨,直到抗日战争被日本鬼子炸毁,废弃成一个土堆。2014年村民自发捐款40多万又重新修建了玉皇庙,并于正月初九至十五兴起庙会。每当赶庙会的时节,附近百里内的佛教徒纷至沓来,摩肩擦踵,膜拜神灵保佑的同时,也给当地经济繁荣助了一臂之力。牛王堂牛王堂村位于镇驻地西北4公里。相传村建于弘治年间,多有村民从山东即墨县迁此定居,因村南建有龙王庙,村借庙名而呼称龙王堂家庄,后谐音牛王堂。牛王庙的传说在陵城区徽王庄镇靠近宁津的地方,有个小村庄叫做牛王堂村。在这里有这样一个传说。在很久很久以前,村里有一个人在外地做药材生意,诚信厚道、头脑灵活,买卖红火,做得很大。只是他开的药铺离家比较远,妻子和孩子都在老家村子里住,所以不能经常赶回家。有一天晚上,这位药商独自在店铺里算账,突然没来由的感觉心里不安,似乎预感到要有不好的事情发生,特别想回家。无奈他的住处离家路程太远,一时半会回不去。他的预感没有错,此时,他们家确实正在遭受劫难。因为他家在村头上,邻居照应不到,家里又比较富裕,所以被一伙土匪盯上了。踩好点之后土匪们在这天晚上对他们家进行了抢掠,家里被洗劫一空,他的妻子儿女都倒在血泊当中。他在住处的院子中焦急的来回踱步,琢磨回家之计。这时他养的一头牛似乎看出了他的心事,不断地向他面前凑,好像是在说:“骑我回去吧!骑我回去吧!”他看着这头牛,叹了一口气“唉,你要是匹骏马,我骑上就走了,你一头牛,我骑上,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啊?”即便如此,这头牛依旧如故。无奈之下,他来不及想太多,翻身就跨上了这头牛。忽然之间,牛背上的他感觉耳边风声呼呼,眼前的景色变幻如影,如风驰电掣一般,瞬间就到了家中。看到妻儿都倒在血泊中,他赶紧叫了村民来帮忙救助,正巧他自己也懂得医术,就把家人都抢救了过来。因为回来得及时,家里人都保住了性命。忙完之后,他忽然想起了自己的那头牛,再回头一看,那头牛竟然已经变成了一头石牛。为了报这头牛的救命之恩,他在村里修建了一座牛王庙,为这头牛上供。村子的名字大概就来源于此。虽然随着朝代更迭,那座庙已经不复存在,但是直到今天,每年春节请神送神的时候,村民们还总要去那座庙的原址叩拜,祈愿来年风调雨顺、全家幸福安康。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